汪曾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有人说:“汪曾祺与梁实秋,可能是文坛里最懂‘吃’、懂‘生活’的人。”酸甜苦辣,春花秋实,皆有趣味。

冬日万物尽藏,寒凉的风里不禁让人怀念家的温暖,想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在西南联大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似乎如陶渊明一样,将生活变得有滋有味,食物在他的笔下有了画面,他的生活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展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出场的主人公,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读者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这样的,却不常见。”

是的,他贪吃,贪玩,是一位贪恋美好人世间的可爱老头。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汪曾祺,一起寻找那生活中失落已久的诗意与趣味。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的精彩人生。

汪曾祺少年时期

汪曾祺是作家里有名的吃货。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先生说:

“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时,有网友说:如果汪曾祺先生,他是这部片子最好的制作人。

有读者说,肚子饿的时候,不敢读汪老的文章。

因为他在作品中总是尽现各式各样的美食: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线、高邮的鸭蛋、北京的酱菜……

他的《端午的鸭蛋》,为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带货了十几年:“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

汪曾祺是谁?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同时还对语文课本有印象的话。

想必,一定记得高邮的咸鸭蛋吧!

“我走过不少地方,所食鸭蛋多矣,皆不能和高邮的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端午的鸭蛋》

高邮咸鸭蛋

很有画面感有没有。

他喜欢吃,他笔下的文字,让你发现,人间草木皆可爱。

小编每当看到有人说:心好累,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怎么办?

我都会告诉他说:去看汪曾祺的书。

一个大师级作家,把吃饭、赏花,视为人生头等大事,信手拈来几行文字......就能让人如沐春风,身心涤荡!

正在桌前写作的汪曾祺

01.“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我和笔友在院子里唠家常时说:每当发觉日子过得疲惫懒怠的时候,我就会扎进汪曾祺的书里,找那种浸漫着世间万物为我所爱的热情。

在汪曾祺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一种可爱的光辉。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做饭》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为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萝卜》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汪曾祺《夏天》

这样的夏天怎能让人不清凉。

汪曾祺喜欢吃,萝卜、黄瓜、咸菜、鱼、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线、饵块,高邮的鸭蛋、炒米,北京的酱菜……最简单的风物吃食,在汪曾祺笔下,都可触可亲,有滋有味。

汪曾祺业余爱好是做菜,是真正的美食家

不仅会写吃,汪曾祺还会做饭,他会研究菜式,做给朋友家人吃。

▲“汪家菜”(张雷摄)

有一次他去买牛肉,排在他前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那位妇女问卖牛肉的师傅:“牛肉要怎么做?”

他就很奇怪,问她:“你没有做过牛肉?”

中年妇女说:“没有。”

于是他非常热心地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

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一样样全部讲了个遍!

年,汪曾祺去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

给妻子施松卿写信:

“不知道为什么,女人都喜欢我,真是怪事。

昨天董鼎山、曹又方还有《中报》的一个记者来吃饭。

我给他们做了卤鸡蛋、拌芹菜、白菜丸子汤、水煮牛肉,水煮牛肉吃得他们赞不绝口,曹又方抱了我一下。”

吃了他做的那么多美食,不喜欢他才是怪事!

他说写那么多好吃的,就是为了让人觉得:生活真好啊!

热爱食物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的人,正如他所言:万物有心,人间有味。

他可以从家常菜中吃出人间至味,再艰难的遭遇,在他笔下也变成了生活的佐料,最终变得有滋有味。

罗曼·罗兰曾有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生活中最细小的幸福,是一种智慧。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就会快乐。

抓不到高空的鸟,可以蹲下身子,看一下脚边的花。

吃不到那深海中美味的鱼,就低头看一下碗里妈妈煎的鱼,别有一番风味。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0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人,是美的,是诗意的。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

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汪老的很多作品里,中都透露着“家”的影子。

作品里提到最多的是父亲,他曾说:“我想念我的父亲,我现在还常常在梦里梦见他,想念我的童年”。

他一生都在崇拜自己的父亲。

图-汪曾祺父亲汪菊生

父亲多才多艺,会拳脚、爱音乐,会写字画画,还会做花灯和风筝,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他十七岁初恋,暑假在家里给心仪的女生写情书,父亲就在一旁瞎出主意。

后来汪曾祺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知道了,喝酒的时候,也会给他倒上一杯。

抽烟的时候抽出两根,父亲一根儿子一根,还总是先给儿子点上火。

父亲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虽然生于动乱,岁丧母,但是因为父亲和继母的呵护,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欢乐幸福中度过的。

有了原生家庭的榜样,汪老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好。

图-汪曾祺和儿子王朗

他的儿子女儿都叫他老头子,连孙辈也这样叫,而他总是听得乐呵乐呵的;

他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妻子施松卿是他西南联大的同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毕业后,汪曾祺在联大学生办的中学当起了老师,认识了同为老师的施松卿,两人相识相恋相知。

汪曾祺夫妇年轻时汪曾祺夫妇

虽然汪老很少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妻子,可是在作品外,他却与妻子恩爱了一辈子。

他们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养育了三个儿女。

在两地分居的日子里,妻子一个人在北京拉扯三个幼小的孩子,让孩子们一个个健康成长。

在七十三岁生日的时候,他写道:“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汪曾祺和妻子图-汪曾祺和家人的合影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和妻子认真经营的家,汪曾祺的家庭,始终洋溢着爱和温暖,这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肆意洒脱。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图-汪曾祺和子女们

朱自清有一篇关于《冬天》的散文,讲述了小时候,和父亲兄弟一起吃豆腐的情景。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朱自清《冬天》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热的火锅,不说话。

吃什么不重要,和谁一起吃最重要。

我想多年以后,当我站在老屋的门口,准会想起奶奶给我做佳肴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烟火色,是儿时厨房上烟囱的烟青色,柔柔的灰,淡淡的暖。

烟囱灰,古人叫“百草霜”,由厨房上百次的烧火而成。

有春天烧过的油焖春笋,

夏天炒过的苦瓜,

秋天煨过的红薯,

冬天滚过的羊肉汤。

小编我认为的人间烟火色,是人们在四季的柴米油盐里,捣腾出来的生活色。

今天我们走进人间,寻那人间烟火色。因为生活本没有颜色,但有了烟火色,我们把日子过的一团暖气。

时间会唤醒很多值得人和事,不禁觉得很温暖。

是啊,不论什么时候,如果叫一声妈妈有人答应,就是幸福。

再晚回家,也有人给你留一盏灯,就是幸福。

年龄再大,有奶奶带你玩,就是幸福。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盏灯会为你守候。

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幸福。

0.“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酸甜苦辣,是食物最本能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

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你经历得越多,心态就会越来越宽厚,人生越来越淡定,生活越来越接地气。

而汪曾祺就是这样的人。

到了西南联大,他是出了名的“不正经”,常常翘课,然后去昆明的大街小巷里搜寻各类吃食。

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自然也不讨喜。

不过,无论什么情况,都挡不住吃货的心。

为求学,为生计,他奔走各地,虽然受尽了生活的艰辛,却也吃到了各地的美食。

汪曾祺作画《虾》

人家逛百货公司,他只爱逛菜市。

看着新鲜的荤菜和色彩斑斓的素菜,他能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他自创的塞肉回锅油条,一通拆、切、拌、炸、捞,装盘,细品,“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虽然做菜不走寻常路,但他每回创新的菜品味道却很独特、美味。

正所谓,“一粒米里藏世界,半边锅里煮时光。”

在烹煮煎炸中,他自得其乐。

他是一名食客,执笔人间,专心记四方食事。

他是一介凡夫,笑看红尘,用心过五味人生。

于食物见山水,于浓淡见生活。

至于笔下的食物,他都为其渗入了万千韵味,连金庸都盛赞他是“满口噙香的中国味作家”。

品尝美食,是一种闲趣。

观赏草木,是一种雅趣。

汪曾祺对别人说,也对自己说,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也因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悠然,

他才把稀疏平常的花草树木写得让人拍案叫绝。

门前开的花儿叶儿灵气得很,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栀子花香得掸都掸不开,

鸡冠花的颜色深得吓人一跳,

一家大门头上通红通红的枸杞子像礼花,

玉渊潭盛开的洋槐花像大雪……

这一幕幕,本是浸染在人间烟火里,却被不动声色地赋予了阳春白雪的气质。

这归结于,他的眼里有深情,他的笔下有厚意。

世间风物尽是这般可爱,美食有浓香,草木有清香,染得人也有心香。

对于以手写心的汪曾祺来说,字里行间都铺缀了浓得化不开的温情。

生活本无趣,快乐自找之。

若是有心,任谁都可以在一食一味与一草一木之中,探寻新颖别致的生活志趣,亲近岁月的美好与诗意。

04.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

汪曾祺被划为“右派”后,曾到西山种树,一上山,带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

顿顿吃大腌萝卜,汪曾祺受不了。

怎么办呢?他有办法。

“秋天了,山上的酸枣熟了,我们摘酸枣吃。”

“草里有蝈蝈,烧蝈蝈”。

“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

他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智慧的人总能苦中作乐,汪曾祺有点像苏轼。

苏轼被贬到黄州,一家人生计也成问题。

苏轼爱吃肉,怎么办呢?

苏轼把目光转到价格低廉、黄州人不爱吃的猪肉上。

他自己研制了一套“东坡肉”的做法,颇为得意,还写了一首诗。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诗中颇有得意,可每每想到这是苏轼“苦中作乐”的结果,每一次看到红烧肉,都觉得特别有味。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苏轼,不如说是喜欢他处世的态度。

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成长,会有无数杯从头淋下的冷水,会有无数瞬间心如死灰,这是人生,我们总要学会自己治愈自己。

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

把每一个苦难的日子,都过出花来,是真正的智者。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汪曾祺最令人羡慕的,是那一颗热爱生活的素朴之心。

05.“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

在这个温润通透的老头儿面前,困难似草芥,艰苦若泥丸。

罗曼·罗兰曾有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看透了过往的沉沉浮浮,还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忱,这是汪曾祺独有的“英雄主义”。

他咽下了所有苦难,心中只有宁静和自然。

人心如路,越宽容,越开阔。

消除怨恨、释怀自我,心里不再有悲观失意,只有美好如初,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在汪曾祺的读者圈里,一句话广为流传,

“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

这个散淡开朗的老头儿,不仅写出一部部抚慰人心的著作,还将黯淡的日子过得惬意快活。

他用温润之心书写了人情之美,是为知人;

他用好奇之心发掘了生活之趣,是为知味;

他用宽容之心笑对了人生之苦,是为知世。

世上苦人多,汪曾祺就是其中一个。

但在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时,他一直平静恬淡、洒然从容。

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先生已逝,人格魅力经久不衰。

当你困了累了,不妨停歇下来,喝一杯淡淡的清茶,读一读他的作品。

一字字,一句句,朴素却极尽温暖,细微却充满力量。

古人说:身上无病,心里无事,春鸟便是笙歌。

多多热爱我们享有的,哪怕日子只是粗茶淡饭,那也是人间温暖。

当你熬不下去的时候,不妨多学学汪曾祺。

用生活,去治愈生活。

行于尘世,愿你也像汪曾祺一样,可以用心中的灿烂阳光对抗人生路上的雨雪风霜,让自己疲惫的生活多一份幸福和自在!

小编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希望大家做一个内心有风景,灵魂有香气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