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铿锵奋力行
七星关区19万余名贫困群众稳增收背后的故事
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用上小康电……
过去五年,七星关区干部群众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战天斗地的精神与时间赛跑、同贫困较量,兴修水利、筑桥修路、发展生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贫困发生率下降1.42%。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七星关区委、区政府坚持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把“精准”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聚焦脱贫牵引点、支撑点、突破点、关键点,助力19万余名贫困群众撕掉贫困“标签”。
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决胜脱贫攻坚两项“大考”,七星关区一手抗疫情,一手抓生产,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当前,七星关区仍有未脱贫人口人,涉及个村(社区)。他们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居民吴晓勇在扶贫车间编织吊篮
七星关区委、区政府按照“全覆盖、督死角、查问题、抓整改”的要求,采取定点督战和巡回督战的方式,对全区38个乡(镇、街道)开展挂牌督战,重点督“两不愁三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推进情况。
近日,笔者走进七星关区经济开发区华耀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紧张赶制订单,一派忙碌景象。
骑车10多分钟上班,负责裁剪和熨烫,每月将近多元收入……陈美芬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很满意。
陈美芬的这种“稳定感”,得益于七星关区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这一重大举措。
七星关区田坎乡田坝村
七星关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措并举推动贫困群众返岗复工,精心定制“就业扶贫套餐”,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去年,七星关区放珠镇播乐沟村种植了余亩刺梨。贫困户唐福江把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村里的刺梨种植合作社,他和老伴到合作社务工,夫妻俩每个月有元左右的收入。
在唐福江家对面,贫困户陈大军刚入住新房。去年,陈大军从福建回到村里种花椒,并申请2.4万元特惠贷资金,养了两头牛。今年年初,他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种刺梨,收入比往年更高。
贫困户致富有望,增强了播乐沟村党支部书记罗中华对全村脱贫的信心:“村里的贫困户都搞起了产业,内生动力被激发了,年底脱贫希望很大。”
贵州华亨麻业有限公司亚麻纺织项目
今年,七星关区立足产业化、商品化、特色化,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大力推进刺梨、茶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在生态畜牧业方面,通过引进新希望六和集团、广州越秀集团、贵州凤集生态农业公司,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工程,发展生猪、家禽、肉牛养殖产业。
一张简单的木床,一张陈旧的办公桌,摆放有序的锅碗瓢盆……对坡镇嘎木社区办公楼里不到10平方米的隔间就是驻村第一书记刘联益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忙完贫困户陈明通危房改造、劳务输出,又忙香菇产业基地建设,从担任嘎木社区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起,刘联益就不停奔忙,民情日记上写得满满当当。
换上胶鞋,扛起背包,与群众“攀亲戚”“结对子”。今年,七星关区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名驻村帮扶干部组建“突击队”和“尖刀班”,继续深入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持续对未脱贫户、档外监测户、边缘户、疑似问题户进行分析研判。
自4月3日,七星关区召开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以来,七星关区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在“急”的一线增强应变能力、在“难”的一线增强协调能力、在“险”的一线增强驾驭能力、在“重”的一线增强执行能力,让精准帮扶更有温度、政策落实更有速度。(张广为林全举)
威宁自治县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之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迤那镇双营村受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村民过去只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低。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帮扶引导下,双营村走以养殖为主的经济发展路子,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近日,笔者来到双营村,看到很多农户家的牛棚里均有三四头牛。一名村干部告诉笔者,现在牛价俏市得很,一般的牛每头售价都在2万元左右。
工人在威宁自治县经济开发区一家苹果企业分选包装车间分拣苹果
张良等是双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通过产业扶持政策,他家得到1头能繁母牛。“目前,我家喂了6头牛,一年大概有六七万元收入,生活没有负担了,日子还是很有盼头的。”说起自己的收益,张良等特别高兴。
张良等靠着政策扶持和自己辛勤的付出,逐步走上了一条养牛致富之路。
据双营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定介绍,很多农户在一些养殖大户的带动下也开始养牛。目前,该村共有头牛,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其中就有33户养牛。
威宁自治县麻乍镇魔芋种植基地
金秋时节,走进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蔬菜种植基地,30余名务工群众一边忙着采收大白菜和白萝卜,一边忙着耕地、覆膜,栽种第三季白菜和莲花白,一派忙碌景象。
忙着采收大白菜的陈珍姐告诉笔者,她在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务工,一天能挣块钱,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到家,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今年以来,该街道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和交通优势,在棒木、梨坪、磨石塘等社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全力打造“一村一基地”,发展蔬菜产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我们社区今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白萝卜和白菜共余亩,前两季共实现毛收入50余万元,每天有30余人就业,带动全社区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棒木社区副主任李爽说。
据了解,为有序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大白菜、白萝卜等蔬菜产业,扎实抓好“一村一基地”建设,该街道还给予各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经济、技术、产销对接上的政策支持和指导,通过让社区党支部带领群众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路子,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马娇 李新)
决战贫困看今朝纳雍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纳雍,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筚路蓝缕走来,而今已然把“纳威赫,去不得”的贫困魔咒,改写为“纳威赫,了不得”的脱贫标签。
为补充脱贫一线力量,纳雍独辟蹊径,招聘扶贫特岗。于是,一群青年在山隔水阻的农村,贡献了如花似玉的青春,参与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
其中有一名叫金丽的女青年,她的朋友圈,记录了她在厍东关乡李子村扶贫特岗工作的点点滴滴。 金丽说:“有一次,为流转一片地,我和一位老大娘耗了一下午,她不松口,我不撤离。当时,我的孩子拉肚子,急着送医。婆婆一直打电话催我,我几次狠心掐断了电话。想起来,对不起婆婆,更对不起孩子。签好土地流转协议,走出农户家,我突然就哭了。”
纳雍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徐富军,他的阵地不在转椅上,而在土地里。
他通过无性繁殖培育出来的玛瑙红樱桃,替代了“种一坡,收一箩”的玉米等传统作物。不过,这种“腾笼换鸟”最先只是他一个人的“独唱”。
脱贫攻坚大幕拉开,徐富军培育的独一无二的玛瑙红樱桃,成了纳雍依托产业转型实现脱贫的选择之一,被不断复制、推广,樱桃种植农户户均增收逾万元。
工人在纳雍县勺窝镇瑞惠桑蚕养殖基地管护蚕虫
如今,纳雍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徐富军一个人的“独唱”,已经变成了纳雍农民的集体“大合唱”。
合唱声传到山坡上的茶厂。
“我的茶园和养猪场固定就业30多人,季节性就业多人,每年支付工资多万元。”纳雍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正义如是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纳雍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猪—沼—茶”循环产业所奉献的,既有绿色的风景,又有就业的前景。
开心幸福的笑容,来源于一次次可圈可点的辛苦。
纳雍县城蟠龙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18栋2单元室墙上的全家福,成了屋主生活条件更上一层楼的见证。
73岁的蒙光林像他的老房子一样,老了,脚不好,老伴的眼睛也不好。
儿子去世,儿媳改嫁,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只留下孙女孙子跟着他们。搬迁后,社区干部经常上门,嘘寒问暖,让他看到了希望。
搬迁,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条件,政策兜底,则解决了他们的一日三餐。
而要搬动像蒙光林一样的3万多移民,纳雍的干部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想尽了千方百计。
教育,这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手段,正在筑起一代人走出大山追寻幸福的梦想。
背对满墙奖状,纳雍六中学生杨郇很感激这个时代提供给他的求学条件:“我们利园社区离六中不远,就是20分钟路程。父亲去世了,母亲去年带着我们三姊妹搬到这里,既解决了住房问题,又解决了上学问题。”
建设教育园区,让多所学校组成一个综合体,这是纳雍学子的福音。《人民日报》关于纳雍教育的一篇报道,圈点了纳雍的方法与担当,标出了“穷县办大教育”的时代坐标。
鸟枪换炮的建筑,印证了纳雍有模有样的医疗飞跃。
医院新院区刚刚启用的博爱楼,是民革帮扶纳雍的又一见证。
民革中央结对帮扶纳雍至今已逾30年。
30年来,民革中央及各级民革组织践行“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的庄重承诺,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为纳雍添砖加瓦,先是助建以角、路嘴等多个卫生室,解决“看病不出村”的问题,而后集中力量,助建医院新院区,培训了纳雍一批批医技人员,让纳雍医疗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了鸟枪换炮。
在新的起点,时代的列车载着百万纳雍人民的梦想,驶向辉煌……(周春荣)
赫章县精准施策铺就易地扶贫搬迁幸福路
“十三五”期间,赫章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项目分3个年度实施,其中县—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由恒大集团帮扶代建安置点3个,选址位于汉阳街道金银田社区、煤炭沟街道金银山社区、七家湾街道金银穗社区。3个安置区同步配套建设商业街项目3个,共安置搬迁群众人。如今,项目工程已全部建成并完成搬迁入住,工作重心已转向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和对安置社区后续管理。
搬迁群众在赫章县铁匠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坪子社区扶贫车间务工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管理。该县制定出台《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实施方案》,内容涵盖公共服务、培训就业、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以“聚焦五个一·提升五个力”(即聚焦一个关键——党的建设,创优争先提升引领力;聚焦一个基础——公共服务,共建共创提升凝聚力;聚焦一个机制——积分管理,激发热情提升战斗力;聚焦一个难点——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提升创造力;聚焦一个目标——美好追求,感恩奋进提升向心力)为工作载体,健全组织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管理服务机制。该县探索出“党建+积分”的管理模式,把社区共建单位、社区干部职工和搬迁群众在管理服务、就业培训、劳动致富、社会公德、家风家教、个人言行等方面纳入积分管理,实行奖励扶助,激发服务团队和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创共享格局,从而推动“党建引领发展,积分催生动力,共建最美社区”目标的实现。
配套商业街盘活使用。为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县按照省委“六个坚持”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超前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和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县城安置点商业街资源盘活相关事宜,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引进企业入住安置区配套商业街,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想方设法盘活商业街资源,让商业街门面商铺资源利益最大化惠及搬迁群众。目前,3个安置点配套商业街已明确由县夜郎建投公司牵头制定盘活方案,进行招商引资。(杨开吉 报道)
织金县做强食用菌产业引领群众致富
近年来,织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决策部署,对照“八要素”“五个三”“六个转变”要求,聚焦“四个重点”,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全县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目前,全县完成食用菌种植2.45万亩,产量3.74万吨,产值16.77亿元,带动贫困户户10人增收。 注重技术创新。建立织金县食用菌种质资源库,成功研发聚乙烯塑料袋制种技术,并对已培育出的织金竹荪品种进行优化,遴选10个以上红托竹荪株系,进一步选出适合种植的优良品种,切实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全县竹荪产量与品质。广泛开展竹荪制种、栽培、田间管理等技术创新,加强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林下竹荪栽培示范”“贵州省红托竹荪连作栽培示范”等20余项试验示范,探索红托竹荪高产、稳产的栽培管理技术,推动织金竹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申报发明专利,推动竹荪种植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目前,“红托竹荪黄水病防治技术”专利已获批准,另有4项发明专利申请已获受理。
务工人员在织金县中寨镇青山村赤松茸林下种植基地采收赤松茸
强化资金筹措。引进贵州农冠菌业、众福农业科技等龙头企业,由企业全额投资建厂和生产菌棒,提供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同时,坚持奖补结合,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整合涉农资金,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扶持资金、产业子基金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目前,已组建金荪公司筹资1.3亿元投入产业发展,整合产业发展资金万元实施考核激励奖补,并组建融资工作专班,组织农投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万元,对林下食用菌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包装。
坚持示范带动。把创建示范基地作为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建设以红托竹荪、羊肚菌等为主的地方特色珍稀食用菌和以香菇、平菇等为主的优质大宗食用菌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建设食用菌示范点80个,其中林下食用菌示范点36个,示范面积余亩(含竹荪示范基地29个,面积余亩),带动全县种植食用菌2.45万亩。
释放效益活力。用好线上线下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已销售各类食用菌2.1万吨,销售额7.8亿元。不断探索形成林下食用菌产业利益联结新模式,明确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监测户、边缘户和流转土地农户到种植基地务工。目前,平均每亩林下食用菌带动1名劳动力稳定就业,人均增收元以上,村集体平均可增加2万元,贫困户户均可分红元。(耿合义)
来源:毕节发布
编辑▏陈世旭 责编▏陈美群 编审▏赵 峰监 制:叶启伟总监制:周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