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http://m.39.net/pf/a_4580872.html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年,中国的水果占有量(产量+进口-出口)排在世界前列,是印度的2.3倍、美国的6.6倍
目前柑橘年产量已经超过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超过万吨。很多南方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依靠柑橘产业脱贫致富
今天发展果蔬产业,最担心的不是种不出来,而是卖不出去,因此适度发展非常重要。把握适度发展的尺度,需要借助大数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扈永顺
在为人们提供能量为主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类食品得到充足供应后,果蔬成为人们维持身体健康、过上更高质量生活的必需品。
“树立大食物观,保障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符合新时代中国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发展需求。保障果蔬供给,并不是要继续扩大果蔬的种植面积,而是要实现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代农业产业(柑橘)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我国生产蔬菜7.49亿吨、水果2.87亿吨,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未来,水果产业要继续坚持“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方针,蔬菜生产要根据大中城市人口需求合理布局、避免长途运输。此外还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果蔬单产水平和品质,确保四季均衡供应,以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绿色和安全。
邓秀新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秀新一直致力于解决制约柑橘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破解了甜橙基因“密码”,推动中国柑橘基础研究等领域逐渐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此外,邓秀新带领团队将研究领域拓展到采后处理、品牌打造及市场营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力支撑了我国柑橘产业体系建设。
近日,记者就如何走出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专访邓秀新院士,他说:“农业研究,不能关起门来找课题,要深入田间地头。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但要考虑技术上可行,更要考虑经济上可行和环境上友好。”
果盘子丰盛背后的科技助力
《瞭望》:请谈一谈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情况。
邓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产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年以前供不应求,到年我国农产品出现了大范围结构性过剩,水果第一次出现卖不出去的情况;二是年至年的供需基本平衡;三是年以后到现在的供大于求,但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结构性的总量过剩,例如在同一季节集中大量上市造成过剩。
从生产规模来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园艺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产值约为种植业的一半。其中,水果(含西瓜)产量40年来增长了18倍;从国际比较看,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年,中国的水果占有量(产量+进口-出口)排在世界前列,是印度的2.3倍、美国的6.6倍。从人均看,中国的水果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现在已经不存在消费者买不到某种水果,只是水果会在某个季节价格略高或略低。果盘子丰盛的背后,是科技进步的力量。
首先,通过早中晚熟品种的选育与搭配种植,实现了鲜果的周年供应。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柑橘,苹果、梨等大宗水果通过气调贮藏等技术措施,保鲜时间可达到1年以上。
其次,水果生产技术逐步迈向现代化。近年来水果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生产。水肥一体化、果园机械化成为一种趋势,省力化栽培也得到重视。
再者,选育了一大批水果新品种。40年来,我国培育了接近个接穗品种和40多个砧木品种。选育的早红脐橙比已有早熟品种提早20天成熟,筛选的晚熟品种伦晚脐橙在3至4月成熟,甚至可以挂树到5月。
《瞭望》:在推动中国柑橘基础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以及产业化方面,你做了哪些工作?
邓秀新:目前我国柑橘栽培面积万亩以上的品种近70个,涉及柑、橘、橙、柚、金柑、柠檬等多种类型。通过品种更新换代、完熟采收、留树保鲜、覆膜晚采、交替结果,以及完善采后保鲜技术及分选包装等技术,实现了四季均有鲜果上市。柑橘由原来的9月至次年1月上市,延伸为7月底到第二年6月上市。
这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团队在生物技术和品种改良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
一方面,建立起完整的细胞工程技术体系,创立了无核柑橘品种培育的新技术途径,并培育出商业化无核品种“华柚二号”。通过建立生物育种方法,走出了改良柑橘品质、实现无籽化新路。如今,一批地方良种正通过这个途径,进入改良轨道。
另一方面,完成了首例甜橙基因组测序和其他7个不同柑橘类型的基因组测序,并克隆了控制多胚性状的关键基因,解析了控制柑橘红色的多个基因,发掘和创制了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柑橘模式材料,并建立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推动柑橘育种向设计育种挺进。未来,我们可以锁定柑橘成熟期、色泽、含酸量、产量、抗病性等农艺性状,培养出品质更好、抗病性更强的品种。
同时,我们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相关单位合作选育了“华柑二号”优质椪柑、“华柑四号”无籽椪柑、早熟脐橙“早红”、有特殊香味晚熟脐橙“宗橙”等10多个新品种。
产业化方面,为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产柑橘产业的冲击,我们在原农业部的组织下,组建品种研发和栽培团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政府的宏观布局,将柑橘新品种在9个主产省(区、市)示范推广。我们还规划了3条柑橘带增加品种类型和供应时间,形成了以晚熟柑橘为主的长江上中游柑橘带,以脐橙为主的赣南、湘南和桂北柑橘带,以早熟和晚熟的宽皮橘为主的西江流域柑橘带。
不到10年,中国柑橘产量小、品种少的短板得以改变,产量和出口显著增加。目前柑橘年产量已经超过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超过万吨。很多南方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依靠柑橘产业脱贫致富。
果蔬产业发展短板待解
《瞭望》:我国水果产业发展存在哪些短板?
邓秀新:我国水果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竞争优势正在淡出,除了少数几个果品外,我国水果竞争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减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改变,农产品进口总额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近十多年来,我国人工成本快速增长,加上立地条件较差,机械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导致水果生产成本与美国相比已经不具优势甚至略高,与巴西等南半球国家相比几乎没有优势,南美洲的车厘子(樱桃)、南非的柑橘大量进入中国。东南亚国家的水果生产成本则更低,我国每年进口大量香蕉、火龙果、龙眼等水果。
第二,单位面积成本升高、效益逐年下降。我国农业种植中80%以上是小农户,小农经济带来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高。规模化种植能够降低化肥、农药、机械的使用成本。
第三,大小倒置,出现供需错位。茶叶、果蔬、稻米等是大宗产品,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种植高端产品,最后离开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视野,市场越做越小;特色小宗农产品贪大求量,做大后易出现产量过剩,进而导致价格暴跌。
第四,加工不分物性,一味精深。不少地方一谈到水果加工,不是酿酒就是做醋。但并不是什么水果都像葡萄那样能拿来酿酒,用来酿酒的葡萄也是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以上、果小皮厚色深的品种。此外,只谈技术可行,忽视经济可行。例如有的地方发展柠檬果胶深加工,但柠檬种植量少,果胶生产成本高,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
第五,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与生产组织方式不匹配。有的科研人员忽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关起门来找课题,科研成果难以应用于生产。农业高校中教学与实习场所距离远,有的园艺专业学生不会果树嫁接。科研如何更加贴近生产,如何把生产问题转换成科研题目,值得出资方和科技工作者去思考,共同去努力解决。
《瞭望》:如何看待设施农业发展?
邓秀新:设施栽培等工业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蔬菜和水果生产的时空局限,在冬季蔬菜供给方面功不可没。萝卜、白菜、土豆是以前北方居民冬天食用的主要蔬菜类型,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使蔬菜种植受区域、地形等空间约束越来越小,人们在冬天也能吃到种类繁多的新鲜蔬菜。
研究显示,受气候影响,除高原外,我国设施大棚比较适合的区域是北纬37°向南北扩展4°,即河南漯河到辽宁沈阳。这些年科技的作用让此区域向北推进了1~1.5°。但现在南方以及东北一些比较冷的地方也在发展设施农业,夏天南方的温室大棚需要降温、冬季东北的温室大棚需要增温,加大了能耗成本。南方一些地区甚至在十分珍贵的良田上建起了设施大棚,不仅占用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而且到了夏天温度太高并不能生产,效果不好;加上雨水淋不到大棚内,很快出现次生盐碱化。
设施农业培育的蔬菜较露天蔬菜,一般而言口感和风味要差一些,成本也增高。总之,发展设施农业解决的是补齐果蔬供给缺口问题,一定要测算其经济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需要看应用场景。戈壁、沙漠以及海岛哨所、航天站比较适合发展植物工厂。
数字农业是未来方向
《瞭望》:大数据是如何提高果蔬产业市场风险规避能力的?怎样建立果蔬产业大数据体系?
邓秀新:利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是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能够利用消费者需求数据、农产品供给数据指导农业生产。还能够通过遥感等科技手段指导农户进行一些农事管理。
今天发展果蔬产业,最担心的不是种不出来,而是卖不出去,因此适度发展非常重要。把握适度发展的尺度,需要借助大数据。我们探索建立柑橘产量测报体系,每年柑橘上市前1个月,我们会出具一份产量预测报告,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柑橘产量的变化情况,已连续做了9年,效果很好。分析农产品生产数据,发现一个趋势,即产量超过7%是异常波动。一旦发现柑橘产量数据异常波动就必须采取措施,避免柑橘卖不出去或者价格涨幅过大。
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商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销售数据,让我们知道不同地区人们对不同果蔬的喜好,但整体销售端的数据还不完整,供给端的数据仍然缺失。只有详细的数据才能为果蔬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未来,农业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气推动建立果蔬生产大数据体系,对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运用,避免产业盲目发展。
建立果蔬生产大数据体系首先要有顶层设计。利用好全国百万农技推广体系人才,每个乡镇需要1~2名农技推广人才定时收集果蔬生产数据上传,形成果蔬大数据平台。其次,设立专项资金。中西部地区农技推广曾经“线断网破人散”,近年来,国家加大投入后已经有了改观,但“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再者,鉴于我国小农户生产导致数据收集难度大,数据采集工作可以优先从集中连片的优势区、合作社做起。
《瞭望》:推动果蔬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你还有哪些建议?
邓秀新:做强果蔬产业,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商业推广人员和生产主体的共同努力,即“3+1”模式。
流转土地需要政府支持,协调众多农户。科研人员要提供技术支持,护航果蔬产业发展。商业推广人员负责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生产主体则是农户或者合作社。柑橘产业40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果蔬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3+1”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