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孤独隐忍的小黑孩,成就

莫言曾说过,一个人无论写了多少作品,他的作品都是对童年的记忆,他所有的作品就是一个个人的自传。

年,莫言十二岁时的一场惨痛的亲身经历,让他在在17年后写下了自己的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当时,正值十年运动初期,在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县,十二岁的莫言因为要给家里挣工分,已经辍学在桥梁工地上给一位老铁匠当学徒。

那段生活经验的积累,也让他轻松写下了小说中打铁的那些段落细节。

莫言在工地上劳作之余,曾经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因为这件事,他被押送到工地上开了一场批斗会,回家后又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毒打。

这段惨痛的记忆一直被莫言深藏在心底,直到年冬天,在军艺文学系读书的莫言根据这段往事,花费三天时间写下了小说草稿,原本命名为《金色的红萝卜》。

他当时读书的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为他把小说名“金色”改为“透明”。

一开始莫言为此事甚是“意怏怏”,小说发表后,“透明”一词大热,几乎成了一种美学境界,达到的效应实非“金色”能比,他才领悟先生改得高明。

年,《透明的红萝卜》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后来莫言还以这篇小说命名了他的一部作品集。

《透明的红萝卜》一度被评价为是莫言最好的一篇小说,对此,莫言自己不置可否。

不过,他认同的是,《透明的红萝卜》里,那个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小黑孩,是他全部小说的灵魂。

“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

小说讲述的是,十岁左右的黑孩,枯瘦弱小的身子顶着一个大脑袋,在父亲闯关东一去不回后,深受继母虐待,却又在复杂的环境里艰难而孤独地求生的故事。

相比于莫言其他那些因为“饥饿”和“吃”而孳生出的血淋淋的作品,这篇小说没有那么的荒诞、阴暗和反动,更加适合我们从中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莫言。

01

书中没有特意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可从字里行间出现的队长、劳力、公社、生产队、大锅饭等词语里,可以看出是大革命时期。

黑孩的出场,就塑造出一个可怜不幸的儿童形象:

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在别人都穿夹袄的时候,这个孩子仅有的一件脏旧的大裤头子,也显然是他父亲去闯关东前留下的。

而他腿上布满的疤点,更是说明这个孩子不仅没人照料,还经常受人虐待。

果然,书中后来交代,因为后娘经常让他拿地瓜干去换酒,一喝就醉,喝醉了他就要挨打,挨拧,挨咬。

所以,队长看到站在一起墙角的黑孩时,也很意外:“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打摆子好了吗?”

十岁的黑孩枯瘦如柴,严重的营养不良,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

他不说话,却有一双会说话的又黑又亮的眼睛。

队长让小石匠带他去泄洪闸当小工,应付公社摊派下来的差事,也让他能够有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黑孩应该是很珍惜这次机会的,在小石匠让他回家找后娘拿砸石头的羊角锤和衣服时,他赶忙跑着回家,可书中的这段描写却可怜地让人心酸。

“孩子向前跑了。有跑的动作,没有跑的速度,两只细胳膊使劲甩动着,像谷地里被风吹动着的稻草人。

在去工地的路上,他也知道不动声色地曲意讨好小石匠:

“小石匠吹着口哨,手指在黑孩头上轻轻地敲着鼓点,两人一起走上了九孔桥。黑孩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

这是一个何等聪慧、机敏、有灵性的孩子!

到了工地上,黑孩先是被分到了和妇女们一起砸石块的活,并认识了善良的菊子姑娘。

可是他仍然没有说话,只是在菊子姐温暖的手指抚上他背上的伤疤,关心地问他是怎么弄伤的时,黑孩那两个长得十分夸张的耳朵才动了动。

通过小石匠和菊子的对话,我们也知道了,黑孩其实并不是一个小哑巴,而是一个从小就灵性的孩子,“四五岁时说起话来就象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

后来,应该是父亲走后,他不仅迅速地瘦了下来,话也越来越少,动不动就象尊小石像一样发呆,一双眼睛也变得黑洞洞的,让人不知道他到底在寻思着什么。

从黑孩自己的回忆中,大家知道了他那些被后娘虐待的生活。

睡梦中被用笤帚打在屁股上叫醒去河里挑水,缺衣少食,深秋时节还赤脚光着脊背,脚板既像骡马的硬蹄,也像上了铁掌一样能捻碎蒺藜。

这些细节的描写,使黑孩独特的性格形成有了缘由,这就是他为什么会变得沉默、倔强而孤独!

而从小无人引导,父爱缺失,母爱匮乏的他,感情世界也是极度空虚,这也让他不愿意更不知道如何主动跟别人打交道。

在当时人们普遍贫困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在为了吃饱饭和活下去而忙活,没人愿意去主动关心和理解这个沉默寡言的孤僻孩童。

02

尽管作者有意淡化历史背景,可从书中那惊心动魄的只言片语中,读者们完全可以想象到黑孩不幸悲惨的童年生活。

在特定的社会、时代、政治、历史、家庭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黑孩在他小小年纪时,就承受了不符合他年龄的生活重压。

可是,在苦难里挣扎着坚韧地存活下来后,除了不爱说话外,他仍然是那样的机敏又充满灵性,善良懂事地让人心疼。

在别人看来他是经常对着事物发呆,其实他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大自然有着超强的触觉、听觉等奇异功能。

他乐于去听、去看、去感受,并陶醉于其中的美:

“他听到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逃逸的雾气碰撞着黄麻叶子和深红或是淡绿的茎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蚂蚱剪动翅羽的声音象火车过铁桥。”

他从小石匠和菊子身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爱,这是他之前有限生命里少有的一丝温暖,深受后娘虐待之苦的黑孩,对菊子那类似母爱的关怀应该是无措和怀疑的。

他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依恋,甚至把这种依恋转变成了一种近乎男女之间的爱恋,所以,他把菊子给他包扎受伤手指的手绢珍藏在桥洞的石缝里。

他的自尊和要强,让他在面对这种朦胧不清的感情时,选择用近乎自虐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他不顾菊子的劝解,坚持从事严重超越他体力极限的拉大风匣的工作,为此他不仅要忍受小铁匠的奴役、责骂和老铁匠的冷漠无情,还要经受炉火非人能承受的炙烤。

他瘦弱的身子吃力地拉着那样大一个风匣,累得前倾后仰,“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

赤裸的肚皮上被钢火星子烫的起了燎泡,他也只是咧着嘴,龇出两排雪白的小狼牙齿,一点都没有痛的表情,眼睛里跳动着心荡神迷的火苗。

直到他被小铁匠要求去捡刚淬火失败的钻头,手被烫伤,菊子姑娘流着泪给他送来窝头、黄瓜和葱,这个一直隐忍、要强的黑孩,终于觉得鼻子酸得厉害。

有两股水儿想从眼窝里滚出来,他使劲憋住,终于让水儿流进喉咙。

在菊子姐问他,是怎么烫伤的手和小铁匠是否欺负他时。

“孩子的耳朵使劲忽扇着,左手举起窝窝头,右手举起大葱腌黄瓜,遮住了脸。”

他可以承受世人对他所有的恶,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别人的关心和怜爱!

虽然小石匠更多的是出于迎合菊子才对他好,他还是很感激小石匠的关心的,所以在小铁匠挑事时,他拼命阻止小石匠和用心险恶的小铁匠对打。

全工地的男女,他谁也不理,甚至不会认真看别人一眼,只有菊子姑娘和小石匠来跟他说话时,他才用眼睛回答他们。

可是,当小石匠和菊子姐好上后,“一连十几天,姑娘和小石匠好像把黑孩忘记了,再也不结伴到桥洞里来看望他。”

对此,他很失落!

当黑孩明白了黄麻地里百灵鸟歌唱声中的秘密后,他的脸上浮起冰冷的微笑,感受到了一种感情得而复失的绝望。

这种绝望,让他在小铁匠和小石匠的决斗中偏向了小铁匠,菊子那双美丽的眼睛,也在这场乱战中被白石片毁掉了右眼。

小石匠和菊子消失后,被愧疚和自责压抑着的黑孩,彻底失去了精神和感情寄托,变得更加的孤独无助和沉默寡言。

03

至于“透明的红萝卜”到底代表什么?读者们各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我更认可那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的解读。

小铁匠以烫伤胳膊的代价,从老铁匠那里偷师到淬火的绝技后,很是趾高气扬了一番,理直气壮地指使黑孩去偷队里的红萝卜和地瓜。

在小石匠菊子质疑他教小孩子偷东西时,他还胡搅蛮缠地说:“什么叫偷?只要不拿回家去就不算偷!”

大家在桥洞里的打铁炉旁吃完烤地瓜,萝卜时,黑孩看着剩下的那个沾满铁屑的小红萝卜,产生了一个幻想: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可是,这个萝卜却被小铁匠给扔到了河里,后来,黑孩一直在寻找这样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神奇的透明红萝卜,在他情感受挫后,似乎成了他的一种纯洁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憧憬。

这种执着的寻找让他到菜地里,一个个拔掉那些还没完全长成的红萝卜,睁着那双让人看着就难受的又大又亮的眼睛,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自己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

可是,他拔完了所有的红萝卜,也没能在阳光照耀下找到一个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的红萝卜。

在他这样疯狂地寻找透明的红萝卜时,被在菜园补觉的队长抓住责打,可他除了流下迷惘的泪水外,始终没有开口说话: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你叫什么名字?”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你爹叫什么名字?”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的双眼表达出的无声的痛和孤独,不仅让看菜老头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地触痛着读者的心灵!

最后,他被队长剥光了他新得的也是唯一的一件衣服后赶走。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

这无疑是在说明,绝望中的黑孩,到了如此地步更加的无所谓羞耻了。

不过,也只有这样,他或许才能在时代巨变中,不断地征服和超越苦难和恶劣的环境,以惊人的适应力和承受力顽强地活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