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奶奶的直播间,藏着上万成年人共同的

采写/戴雯

编辑/刘汨

杨维云在直播间讲拼音

73岁的杨维云当了50年老师,去年开始有了最特殊的一批学生。

这些学生一共几万人,来自上海、湖南、新疆等全国各地,年龄从学龄前跨到72岁,中年人居多,大部分是女性。他们以一个个昵称出现在她的抖音直播间,几乎都背负着共同的秘密——不识字或不会拼音。

一位浙江的中年女性没工作,从不敢去陌生的地方,习惯家和菜市场两点一线。她坐反过车,去医院不会挂号,群聊或私聊只发语音,为了避免麻烦,尽可能不与他人交流。有网友聊起自己时哭了,她要打工,看不懂老板发的文字指令,只能闷头干活。她怕被看不起,更怕因此丢了工作。

受制于种种现实,学习于他们过于奢侈。有人没上过学,保存弟妹的语文课本30多年,直至翻烂也没琢磨明白。有人偷偷向上小学的孙女拜师学艺,可惜孙女掌握得一知半解。还有网友每日被打工、收拾家务、照顾一家老小排满,挤不出专门学习的大片时间。更多人则支付不起长期补课的学费。

他们想解决的实际问题五花八门,但都指向更为广阔的人生和自由:来自贵州山区的女人计划学开车,要看懂理论、路标和导航。一位新疆的年轻人在工地打工,想恶补“水泥”“东南西北”等工作词汇。那位来自浙江的家庭主妇,希望不依赖丈夫就能辅导儿女,日后也找一份工作。

这些诉求最终在这个名为“喜洋洋拼音课堂”的抖音直播间里找到了出口。插空打开手机,网友们跟着一头白发的杨维云上午学拼音,晚上练拼读,从第一个单韵母a开始,每天最少学6个字,一年多以来,已累计接触超过个汉字。

他们说,自己被落下是因为小时候没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次,“一定要学会”。

那些被挤压的生活

杨维云如今习惯了每天直播。她的拼音课上午、晚上各一场,周末也不停歇。新冒出来的评论里,总有很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她舍不得下,最长连续直播过四五个小时。

杨维云对拼音太过熟悉。她是安徽淮南人,大专毕业,曾在宿州市一所小学任教30年,教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也当过班主任。退休后,她又做了20年的幼儿园园长。

她喜欢新鲜事物,几年前开始刷抖音,也想发点自己擅长的。思想前后,她觉得可以讲拼音。年轻时,当地教育部门组织老师来观摩过她上课,很多人说她发音准。她想,拼音是学习的工具,掌握不扎实就会碰见困难,于是决定把知识拿出来方便他人。

在家里,她就把课堂开了起来。年5月17日,她第一次直播,就凭一部手机和50年的讲课经验。最开始,直播间里的观众只有个位数,但她坚持讲满两小时,“就当练习”。

两个月后,这里的最高人数过千,后来又上了万。她原本定位的受众是学龄前后的孩子,可随着时间流逝,她发现成年人反而是学生的主体。因为不会拼音,他们一直生活在挫折和自卑中。

年轻时的杨维云和学生们

42岁的程丽梅是她的学生之一。程丽梅出生在农村,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和祖母没让她上学,她于是待在家里帮忙。她要带弟妹,也要跟着大人收麦子、插秧,农忙时常到天黑才从田里离开。农闲时她做手工,用割来的草编盖砖头的席子,一天编十几个,9个卖1毛钱。

25岁,她结了婚,跟着丈夫来到浙江宁波,有了一儿一女。在农村,没读书不算稀奇事。但大城市给了她新的冲击。

因为不识字,她被迫留在家里,但全方位的限制还是接踵而至。她从不去超市,那个标记菜价的牌子是她的噩梦,她不知道上面写的是胡萝卜还是菠菜。她怕买错,又怕买贵,问询显得突兀,干脆跑去不标价格的菜市场,宁愿为此走更远的路。

她医院,她不会看挂号信息,张口问工作人员,对方一句话就把她噎了回去,“你自己不会看吗?”

有了下一代后,不认字尤其成了问题。儿子学校门口常贴通知,她总错过。后来,她看到有家长拍,举起手机跟着学,回家再求助。她进了儿子的班级群,里面每个孩子对应一位家长,她佯装自己忙容易漏掉消息,顺势把丈夫拉进来。

辅导儿子做作业只能由丈夫包揽。一次,丈夫不在家,老师要家长帮忙听写20个汉字,她只好让儿子先念几遍,自己死记硬背再复述出来,花了差不多一个晚上。

“人、大、口”,是她认识的有限的汉字,因为笔划简单。为了开家长会,她从丈夫那儿学会写自己和孩子的名字,练过很多次,下笔依旧歪歪扭扭。

为了避免尴尬,她尽量减少和别人交流。她在浙江没什么朋友,有时和小区里的同龄女性聊得挺投缘,她会刻意保持距离。藏在内心深处的原因是,她怕别人说,加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