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迎来离婚热潮,中国式父母的伟大,

用什么中药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4993.html

高考结束后,竟然迎来离婚潮?

湖北襄阳某民政局工作人员称,随着高考结束,每月离婚登记达到多对,呈上升趋势,每年都有这个情况。

原本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夫妻应该是满心欢喜,想不到却是离婚夫妇的解脱。熬了那么多年,在孩子面前上演的恩爱父母戏码,终于谢幕了。

一切为了孩子,是中国式父母的伟大!然而,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以爱之名欺骗孩子,同样也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其如此,不如尝试修复亲密关系,做些有用的挽救。

每个人都想拥有美满的亲密关系,但很多人面对相处中的种种问题,会不知所措,甚至错误地应对,结果就是互相伤害,感情也消磨殆尽。

那么,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呢?路上读书给大家带来的这本经典作品里——美国心理学家罗兰·米勒所著的《亲密关系》。

在这本书里,罗兰·米勒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沟通研究和家庭研究的成果,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亲密关系。

1.只有足够大的收益才会让亲密关系幸福长久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观念:对最亲密的人,自己的付出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付出代价,也会得到奖赏,只有对两者进行权衡分析,总收益足够大的时候,这段亲密关系才会让我们感到幸福,我们也会愿意继续维持这段关系。

在之前讨论吸引力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奖赏”这个词,它指的是人际关系中所有能给我们带来精神或者物质好处的事物。而代价正好相反,是让人不舒服、甚至具有惩罚性的体验,比如约会的时候要帮对方买单,因为恋爱不得不放弃自由的单身生活等等。用奖赏减去代价,就是我们从亲密关系中得到的收益。

不过,单纯看收益本身是大是小、是正是负,并不能决定亲密关系何去何从,关键还要看它与期望收益和替代收益的相对大小。

顾名思义,期望收益就是你对一段亲密关系收益的期望值,用收益减去期望收益,就是你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

举个例子,如果你之前谈过的几次恋爱都很美好,期望值自然会提高,如果新恋情带来的收益达不到这个期望值,你很可能就不自觉地把现在的对象跟前任做比较,总觉得现在不够幸福。相反,如果感情一直不顺利,你的期望收益就会降低,哪怕新恋情带来好处没那么大,但只要高过预期,你都会觉得特别满足。

然而,决定亲密关系是否稳定持久的,除了满意度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这段关系的依赖度,它等于收益减去替代收益。

替代收益又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如果我们现在放弃,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好。如果不会,就说明双方的依赖度都很高,亲密关系就会维持下去。比如有些夫妻天天吵架,没有一点感情了,可还是拖着不离婚。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离婚之后他们会面临外界的指责和压力,或者不想孤独终老,反正就是继续在一起更好。

所以,参考上面的两条公式,就能大致判断一段亲密关系的发展路线。一般来说,总的收益越大,也就是满意度和依赖度越高,亲密关系就越可能幸福长久。

2.心理偏见让我们无法客观解释伴侣的行为

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得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休息,而你的另一半一整天连短信电话都没一个,你会怎么想呢?是会觉得他很自私,一点都不关心你,还是会觉得他很体贴,怕打扰你休息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解释伴侣行为的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归因”,也就是“归结原因”。然而,不管我们怎么解释,都是主观的看法,既然如此,就免不了会有偏见。

在亲密关系里,人们的归因至少存在两类普遍的偏见:自我服务偏差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先来说说自我服务偏差,它是说我们在归结原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靠拢,好事的功劳都归自己,坏事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比如两口子吵架,往往都觉得是对方的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归因模式有关。

归因模式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类偏见——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它是指行动者和观察者采用的逻辑不一样。当我们解释自身行为的时候,是作为行动者,能亲身感受到外部的压力,体会到它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所以更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但是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是作为观察者,那就很难做到将心比心,体会不到对方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所以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他们本身。

那么,这两类偏见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来用一个例子分析: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夫妻,有一天小明想吃胡萝卜,让小红下班的路上买一些回家,结果小红把这事忘了,两个人为此大吵一架。小明心里想:“小红对我太不上心了,特地叫她买胡萝卜还是记不住,真是太让人生气了!”而小红心里想:“小明脾气真是太暴躁了,我工作那么累,忘了也很正常吧?他明明可以下午打个电话提醒我一下,至于发这么大火吗?”

你看,不论是小明还是小红,解释自己的行为都用的是外界原因,而解释对方的行为都用的是他本身的原因,再加上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思考,导致谁都不肯让步。

除了偏见以外,还有一种情况会让我们误会另一半的行为,那就是沟通不良。亲密关系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沟通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3.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会导致沟通障碍

都说沟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想要一段满意又持久的亲密关系,沟通更是必不可少。当然了,大家可别以为沟通就只是简单地说说话聊聊天,你说的对方都能听进去,而对方说的你也都能理解。

实际上,一次顺畅的沟通需要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你要把心里的意图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叫做“编码”。接着,对方要能接收这些信息,并且从中还原出你的意图,这个过程叫做“解码”。然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不总是顺顺利利,亲密关系中的沟通问题也由此产生。

比如,一个害羞的男生一直爱慕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有天终于找到机会跟她单独相处,他想先试探一下,再决定要不要表白,于是他假装很随便地问对方:“你这周末有安排吗?”这就相当于他完成了编码,但效果不太理想,女生根本没有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意识不到他想跟自己约会,结果就实事求是地说:“我要复习考试。”

可在男生看来,自己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女生的回答是在拒绝他。这让他备受打击,从此再也不主动出现在女生面前了。

再比如,两个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聚在了一起,一高兴就聊到了深夜。其中一个人希望能尽快结束回家,于是开始频繁地打哈欠、看手表,还暗示说自家的孩子还小,要自己抱着才能睡着等等。但另一个人却始终没能理解对方的目的,一直拉着他说话,还说孩子要从小培养独立能力,不能老是惯着。你看,这就是他的解码过程出了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让沟通更顺畅呢?自然就要从编码和解码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了。

首先,我们在传递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的时候,应该做到精确表述,不要旁敲侧击地试探,更不要把问题扩大化。这样,对方才会明白你在意的是什么,才好对症下药,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用表情、动作等等非语言信号来配合语言表达,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

最后,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倾听,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要自以为是,最好等对方把话说完、说清楚以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沟通,让我们更好地维护亲密关系。

总而言之,亲密关系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需要,它由人际吸引而产生,需要双方相互了解、相互依赖、彼此信任并且做出承诺。不仅如此,我们对亲密关系中的收益分析,也会决定一段亲密关系能否幸福而长久。

但是,由于归因上的偏见和沟通不良等等问题,我们会误解对方的行为,从而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通过克服偏见、加强沟通,亲密关系才会更加坚固。

编辑

凉山

排版

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