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职工在海外我在非洲当厨师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中国职工在海外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6月12日至30日,工人日报(ID:grrbwx)记者随“中国有色集团走进非洲20年系列宣传报道”采访组走进该集团位于赞比亚和刚果(金)的十多家企业,追溯他们走进非洲20年的历程,记录一个个中国有色人的非洲故事。正是这一个个“他”和“她”,共同绘就了中国有色集团扎根非洲20年这波澜壮阔的画卷。

厨师的歌

36岁的薛志刚是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湿法公司)的厨师。他来到赞比亚已经7年了,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在这里。6岁的儿子亚非在附近村庄的小学上一年级。

刚开始,在学校,别的孩子会好奇地摸摸亚非的头发。因为当地人的头发是卷卷的,贴着头皮,这个唯一的中国孩子的直发显得很不一样。

▲薛志刚一家三口。

▲薛志刚在给食堂买菜。

赞比亚人以玉米面为主食,将其煮成很稠的玉米糊,称为“西玛”,除此以外,当地人吃菜的品种很少。

20年前,中国有色集团的员工刚进入非洲的时候,他们只能吃到当地的黄瓜、卷心菜等极少的几种菜,要想吃点肉更是困难。有人开玩笑说,吃来吃去老是那几个菜:白萝卜,胡萝卜,白萝卜炒胡萝卜。

▲赞比亚当地的集市。

▲手中拿着菜的赞比亚妇女。

▲背着孩子去买菜的当地人。

现在,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和刚果(金)的各家企业都有了自己的食堂,主厨都是中国人,还会聘用一些当地人帮厨。好几家企业还自建了农场,不仅种菜,还养猪、养羊。“吃饱了不想家”,远在他乡的人们每天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菜,也可一解思乡之苦。

▲中国有色集团非洲企业自建的农场里,当地员工正在种菜。

▲中国有色集团非洲企业自建农场里的养猪场。

在薛志刚一家三口所住的宿舍墙上,贴着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都是薛志刚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下来的。当地的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为了不让孩子忘记中文,薛志刚从国内带来了语文和数学书,每天晚上自己教,现在已经快把一年级的课程教完了。

去薛志刚家中拜访那天,亚非给客人们背了首小学一年级课本里的古诗《池上》,又背了一首《静夜思》。问他:你的故乡在哪里?亚非没有回答。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而言,或许还不太懂得“低头思故乡”的含义,爸爸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温暖的家。

▲为了不让孩子忘记中文,薛志刚从国内带来了语文和数学书,每天晚上自己教。

▲宿舍墙上贴着的汉语拼音和简单汉字,都是薛志刚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下来的。

墙角立着一把吉它,有个朋友在离开非洲的时候把它留给了薛志刚。通过自学,他已经能弹些简单的歌曲。歌谱也是他手抄的,跟墙上的汉语拼音一样工工整整。下班以后,他会弹唱一曲,妻儿在一边安静地听着,是这一家人一天中的美好时光。

那天,他拨动琴弦,唱了一首《父亲》:“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01:29

▲戳视频,欣赏薛志刚的暖心弹唱

歌者动情,听着动容。

“我们一家三口现在在一起挺好的,就是希望远方的父母能健健康康的,我们就放心了。”薛志刚说。

▲薛志刚所在的湿法公司。

▲记者了解湿法公司的工艺流程。

▲中国有色集团非洲企业自建的农场里,本报记者在采访当地员工。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蒋菡

相关新闻

中国职工在海外:李群和赞比亚的三年之约(附视频)

聚焦

中国职工在海外:非洲工作初体验

本期编辑:肖婕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