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步怎么治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25/6353345.html
年味印记
文/厚石图/网络
“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尿泚的,咱家的鞭炮不是吹牛B的……”话音刚落,只见小贩站在高高的桌子上,手持长长的竹竿,挑起来一挂鞭炮,“啪……啪……啪啪……”有节奏的响起来,每一个声响伴随着一团光亮。竹竿上头的天空中升腾起灰白色的烟雾,烟雾中弥漫着似香非香、似甜非甜的硝烟味。
一挂鞭炮放完,吸引着忙年的乡亲们一哄而上,“我要五盘”“我要十挂”。人们七嘴八舌,讨价还价,这家又忙碌了一会儿,鞭炮销售了一大批。邻家几个摊位眼红地看着生意一边倒,急忙又吆喝起来,“小二姐,下江南,不图挣钱光图玩,买咱家的鞭炮最省钱”“南来的,北往的,哈尔滨的香港的,都过来比一比,看一看,咱家的鞭炮没哑弹……”卖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你方放罢我登场,硝烟弥漫、震耳欲聋。
这是三十多年前乡村年集鞭炮市场的一角。
鞭炮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集市上不断响起的鞭炮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那时的鞭炮个大,每挂的数量不等,有二十响的两挂一盘,五十响的、一百响的一挂就是一盘。药都是银白色的炸药,特别能响,且还有亮光。
温水镇西围沟村家家户户制作鞭炮,是我县远近闻名的鞭炮专业制作村,每年秋冬季节是鞭炮制作的黄金季节。那时买卖鞭炮放开,远销到淄博、莱芜等地。当地腊月集市场上有专门的摊位,一溜排开。鞭炮声、叫卖声、大人的起哄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此起彼伏。
“男孩放啪,女孩放花”。男孩子把大鞭炮解下十个八个的,偷出一盒火柴,一个一个的放。将鞭炮放好,为防止捻子燃烧过快来不及躲避,还用手使劲捻一下,划着火柴,战战兢兢的点上,然后快速离开,两手捂耳,随着“砰”的一声,心里有一种打了胜仗的感觉。有胆子大的,拿在手里点燃,瞅准时机,扔向空中,好似一个炸雷,真是兴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算是,用铁碗扣在点燃的鞭炮上,“砰”的一声,铁碗升入空中又掉了下来。最有趣的是,有些调皮的男孩子,把鞭炮插在一泡牛粪或者狗粪上,随着一声巨响,那泡粪便全面开花,散落一地,免不了遭到大人的一句京骂。
“响亮响亮人财两旺”,男孩子看谁放的多、看谁的鞭炮响、看谁的鞭炮亮。鞭炮太危险,女孩子是不能放的,但也不甘示弱。家长就给买一些“滴滴筋”“呲呲花”,一毛钱一把,一把十根。有句俗语说的好,“小孩点滴滴筋,等不了天黑。”一个个女孩穿着新衣服,头扎红头绳,点着滴滴筋,拿着呲呲花,咋咋呼呼你追我赶,弄得手上、脸上就像抹了锅灰一样,玩得真是过瘾!
过春节买鞭炮,在今天看来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可是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像我这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人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情感经历。鞭炮声,是我年味印记中的一大感情财富,伴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快乐的少年、成熟的青年。
大人忙年不亦乐乎!七八十年代,在老家里,除了自给自足的白菜萝卜外,没有现在如此丰富的蔬菜。自制的豆芽、豆腐成了家家户户春节餐桌上必需品。腊月十七十八,家家开始生豆芽,等十几天后,年底豆芽就长大了,至今还流传着“十七十八生豆芽,二七二八往家爬”的俗语。每年,母亲都要在腊月二十前这个时候制作豆芽,母亲生的豆芽吃着安全卫生更放心,做法非常简单。母亲先准备几斤黄豆倒在透气的泥盆里面,盆里面的温度控制在37℃左右。然后向泥盆里倒入温水,用温水把黄豆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母亲把里面坏了的黄豆挑出来,再用温水冲洗一遍,沥干水分,要把泥盆放在避光、遮光的地方。第三天,黄豆就发芽了。发豆芽一定要勤换水,这样豆芽长得快。换水次数多,以防止豆芽腐烂、发臭。每天换水冲洗的时候,母亲都安排在晚上,母亲说晚上避光,防止豆芽变色。第七八天的时候,豆芽长的长度刚刚好就可以吃了。十多天的时候,豆芽又长又粗,长出了盆子。母亲用了少许黄豆,就发了这么多的黄豆芽,母亲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腊月还要做豆腐,“腐”同“福”谐音。豆腐独具特色,用优质的大豆精心加工而成,洁白细腻,晶莹剔透,也是不可缺少的年味。豆腐可以炸着吃、炖着吃,还用来包饺子拌馅子。在年三十晚上,要把分割成的方块豆腐压在锅底,有“在新年收获幸福和福气”的寓意。
忙年,父亲也不闲着。过了腊月二十三,开始打扫卫生,这个时候要把家中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民间更有“腊月不除尘,来年遭瘟神”的俗话。腊月扫尘,就是把家里一切的“穷运”“晦气”都扫出去,以期盼来年运势更好。父亲把笤帚绑在大长杆子上,屋子里角角落落,一点也不能漏落。屋里搬不动的家具就用被单盖好,以防灰尘。扫完了墙壁灰尘,要擦洗门窗玻璃,湿一遍、干一遍,玻璃擦得明明亮亮,能够照出人的影子来呢!原来物品的摆放,或再回到原处,或挪挪老窝新鲜。屋子收拾得干干静静,使人一看心里十分敞亮。打扫院子相对比较简单,不大功夫,整个院子拾掇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净整洁!
第二天,父亲从集市上买来一大捆海带,放到大锅里烧水煮透脱腥,挂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的铁丝绳上晾晒。海带又宽又长,湿海带长约1米,重量在3斤左右。一根铁丝挂着十几根海带,满满当当,很是壮观。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满足了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那时我家常贴的年画有伟人像、电影明星、胖娃等。父亲在干干净净的墙壁上张贴上崭新的年画,屋里焕然一新,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全家快快乐乐地迎接新春来临。
腊月底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同一种年味的清香。家家户户炸藕合、炸丸子、炸豆腐、炸鱼。耦合就是单纯的藕片,裹上面糊,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丸子有几种,其中用水煮的肉丸子,这是用五花猪肉剁成馅子,和着淀粉团成的丸子,这种丸子成本高。老百姓经常制作的是用萝卜剁成的素馅子,和着面粉团成的丸子,然后放入油锅炸熟炸透。炸豆腐,就是把豆腐切成小块,直接放入油锅内炸至金黄。酥菜的最后环节就是炸鱼了,鱼大的话直接放入油锅炸;鱼小的话要裹上面糊,再放到油锅来炸。
记得小时候,每年酥菜时,奶奶烧火,掌控火候;母亲下料,进行制作。奶奶反复嘱咐我们,在酥菜的时候,小孩不能靠近,更不能乱说话。酥菜的香气随着热气溢满整个院子,香气跑到了街上。我和弟弟妹妹站在一边,使劲吸溜着鼻子。
母亲娴熟地操作着,一笊篱一笊篱的酥菜倒在了底面铺着煎饼的框子里。炸到丸子时,母亲抽空拾了一碗,递给我,我端到屋里,就着咸菜,和弟弟妹妹分享起来。
刚出锅的酥菜,热乎乎的,好吃,香甜可口。这是我挥之不去的年味,更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有肉汤烀烂菜。
年关已到,各家各户要把过年的猪肉煮熟,煮肉的汤水哪舍得丢掉。豆芽、海带丝、萝卜片、白菜帮一起放在肉汤里使劲烀,使劲炖。母亲再倒入酱油、醋,撒上盐,接着用铲子翻动一会,撒上味精,这就是所说的烂菜出锅了。早晨,一人一碗,撒上几个丸子,香气直往鼻子里钻,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食欲一下子来了,比那些山珍海味好吃多了。
烂菜香里,弥漫着关爱的温馨;烂菜香里,带着母亲的味道;烂菜香里,有着难以忘怀的幸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吃着烂菜,慢慢长大。
那时那年,鞭炮声、年画、酥菜的清香,嗅着这些洒满幸福的年味,我找到了被岁月尘封已久的童年。
作者简介:刘善磊,笔名厚石,年2月出生,平邑县温水镇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平邑县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爱好写作,作品发表于《小学生语文报》《山东教育报》《临沂日报》《沂蒙教育》《少年天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等刊。在“泉城杯”“泰山杯”“浚河之梦”“建党一百周年”等征文中分别获得奖项。
壹点号厚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