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革命时候,有大批俄国人辗转流落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的西菜。有道汤最为知名,它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这道源自乌克兰的浓汤实在是太深入寻常人家了,以至于经过近百年不断改良,许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原型是西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宋汤。
一、为啥叫“罗宋汤”而非“赵李汤”
“罗宋”之名不符合本土命名法。中式汤羹的名字,基本上由原材料,口味,发源地等名字组成,比如番茄蛋汤是根据原材料命名,而酸辣汤则是以口味命名。若是略讲究些,会用一些价贵的物件儿来比喻家常的食材,比如翡翠白玉羹。罗宋是个什么鬼?穿越到宋朝的罗志祥吗?“罗宋”二字其实出自著名的上海话念外语大法——洋泾浜英语,是Russia一词的音译,指的是俄国式的,上海的文人把来自俄罗斯的汤称为“罗宋”汤。
二、沙俄难民的舌尖逆袭
俄国人是如何把罗宋汤引入上海的,还要从饱含中华民族血泪史的年代说起。不同于挟不平等条约之威前来殖民的英美法等国西方人,俄国人在上海开埠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年全上海登记在册的俄国人共4名。情况到年十月革命后发生大逆转,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上海,有时候一天之内就有多人抵达。很多俄国难民因为没有工作,流落街头乞讨,不客气的上海市民用两个洋泾浜拼在一起,称呼他们为“罗宋瘪三”(Russianbegsay),“罗宋”二字在上海的语言系统中崭露头角。
罗宋汤就是在那个年代,慢慢地从舌尖走进人们心里。罗宋汤原名“俄罗斯红菜汤”,顾名思义,就是要用红色的甜菜来熬制汤头。不过上海不产甜菜,于是本地厨师就联想到,卷心菜和甜菜口感相似,番茄酱既有酸甜味,又能让汤色变红。另外,俄国人通常会在汤里加入酸奶油再喝,这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于是,本地厨师在去掉酸奶油之余,连番茄酱也用油炒了,去掉酸味再用,最后还要放白砂糖,营造酸中透甜的滋味。经过多番尝试,还有人喜欢用去皮的番茄打成浆,既保证了食材天然,又相对保证了汤色鲜红。西式罗宋汤里要加炒过油的面粉增加汤的厚度,本土胃而是在汤里加入土豆泥和炒烂的洋葱,来达到类似的口感和视觉效果,多么智慧的中国人。替代品的迅速发掘,外加一锅乱炖的家常属性,罗宋汤很快就从战斗民族的特色变成了魔都人家的日常,演化出无数变种。而且变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过。
三、“大白兔奶糖”的点睛之笔
上海,独有的特产!不要小看一碗罗宋汤,它可是那个时代里最时髦的缩影。但是,超过50%上海人都烧不对罗宋汤,这里面可是有玄机的。大白兔奶糖和罗宋汤究竟又有怎样的关系?跟着我来做一遍便可见分晓了。制作过程没什么新鲜的,原材料是耳熟能详的:牛肋条(牛腩)、芹菜、白洋葱、卷心菜、胡萝卜。
第一步,熬汤底牛肉切成小块,放入滚水中焯水。焯水时间约为1分钟,汤水出沫即可捞出牛肉。锅里换2碗清水,放入焯水完毕的牛肉继续熬,两碗水的量烧到剩下一半的时候,可以放蔬菜了。
第二步,炒蔬菜。处理蔬菜将蔬菜切成均匀大小,老上海的味道,一定是用黄油炒蔬菜,因为黄油沸点比较低,锅子不用太烫洋葱先放,爆香至半透明状便可以放入其他蔬菜了。
第三步,调味上色。用番茄沙司不太好,里面有有糖分,炒酱料的时候容易炒焦。最好选用茄膏或用番茄去皮后倒成浆,炒至1分半钟左右即可入汤锅!来了来了!最厉害的秘密武器:大白兔奶糖。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去酸”不是瞎说的,老师傅就是这样代代相传,老上海的罗宋汤,就是要放大白兔奶糖的!绝秘,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哦!
几代改良的罗宋汤已经独具海派特色,它曾是放学回家饥肠辘辘的骚年的企盼,也曾是俄罗斯贵族心中的思乡情结,或香浓或寡淡,每个主妇都有一套关于自己烧罗宋汤的心得,在酸酸甜甜中吃出其乐融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