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里,许多人都是窝在家中享受着空调,因为走出外面只要走上一小圈,你必定会汗流浃背。到时候浑身的臭气立马让你魅力下降,这对于各位帅哥美女来说,是不可饶恕的!然而倘若大家回到古代,没有了空调,你又该如何避暑?
一、古代最热的时刻——三伏天
大家都知道夏天非常的炎热,但是你知道夏季哪一段时间是最炎热的?答案是三伏天。而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这一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一般是指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而且三伏是按农历时间的,因而其具体日子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
虽然三伏天有固定的时间段,但是每年入伏的时间却是不固定的,而且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不过入伏的日期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具体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有10天,中伏有10天或者20天,末伏也为10天。“干支纪日法”在我国古代非常流行,具体就是使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来互相组合,形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而且这些日子可以循环使用。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因而庚日每10天会重复一次。因此,自夏至起,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那为什么中伏会出现20天呢?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就有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那就有20天。
最后我们来说说三伏天的由来。伏天的说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其中《史记·秦纪六》就有记载道:“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唐朝人张守节就曾说道:“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湿热的天气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食欲,所以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也传承着不少的饮食习俗。其中的俗语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其中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由于伏日人们食欲不振,所以比较消瘦,这在当时被称为苦夏,由于饺子有着开胃解馋的功效,所以很适合在此时食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正因如此,民间就流传着“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二、古代的消暑饮食
既然说到三伏天的饮食,那就不得不说夏季的避暑饮食。在汉代时,人们已经开始用饮食避暑。而当时的避暑饮食主要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说实在的,这只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其次才是避暑。而到了南北朝伏,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讲究,所以饮食避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著作《荆楚岁时记》就有相关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人习惯将暑气称之为恶气,因而就有“避恶”这种说法。典籍中提到的“汤饼”其实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因此汤饼本身并不是什么清凉食品,而且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还能让人出一身大汗,不过正是出了这一身的汗,使得体内的大量热能流出,所以说,古人吃汤饼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避暑方法。
到了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继续发展,种类也随之增多。其中的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就是当时的代表。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京都、开封人是最重视三伏避暑的。而且六月他们选择避暑地点是“风亭水榭,峻宇高楼”等场所。在那里,人们吃的是“雪槛冰盘,浮瓜沉李等避暑食物”。最后《膳夫录》中也有记载:“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而且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对西瓜进行描写:“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
那时候,西瓜又被称为寒瓜。中医学角度认为西瓜的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对西瓜的功效进行描述:“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
从这些古代文献可以看出,夏季热盛伤津,西瓜降暑功效乃是最佳。不过除了西瓜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另一种避暑良品。这一良品便是荷叶,那时候“绿荷”与“新荷”都是荷叶的别称。荷叶是睡莲科植物莲的叶片,其性味苦、涩平,具有良好的避暑功效。以中医的角度来说,荷叶具有清暑利湿、生津止渴等作用。《饮食指南》中也指出,荷叶有“升清消暑,化热宽中,散淤,主治暑热、水肿、淤血症”的功效。宋代开封市民伏日就以荷叶为避暑饮食,而这说明我国北宋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凉饮食来进行防暑了。
吃完了荷叶,莲的其他部位还有相应的降暑功效。如明清以来,人们在伏日最盛行喝莲子汤。根据《帝京岁时记胜》的记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而另外一本书著《清稗类钞》也有记载:“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而且中医学也认为,莲子的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因此人们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起到补中强志,养神益脾的作用。中老年人食用莲子,还可以起到轻身益气与令人强健的功效。因而人们常说的夏日饮莲子汤有益寿功效是有十足的科学道理。
除了前面所说的饮食避暑,在清朝北京地区伏日里,人们还会选择使用中草药来进行避暑,而这也是避暑的一大特点。《京都风俗志》就曾有记载:“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这里“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功能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而《日华子本草》还将莲子称为:“止咳,润心肺,消痰气。”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脾土健旺的功效。当时的“甘草”又称为甜草,属于豆科,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中医学以其根状基入药,因而性平、味甘,具有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因而甘草是解暑良药。
谈完甘草,就该是“藿”,其草名为藿香。中医学认为藿香的茎、叶可以入药,其性微温,味辛甘,具有解暑、化湿、和胃、止呕的功效。藿香是主治感冒暑热、头痛胸闷、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的草药。其中《本草图经》更是将其称为“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古时的《医余录》更是认为:“藿香,恒散暑气,避暑气。”足以可见,苏叶、藿叶、甘草汤是盛夏避暑的食疗佳品。
三、古代的冰箱
古时候除了避暑食品外,还有人们难以想到的避暑神器——古代冰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古代最早的冰箱乃是“冰鉴”,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它的冷藏功能是以储存冰块来实现的,但是其作用与现今的冰箱丝毫没有区别,就是运用冰块来进行降温。
冰鉴的实质其实就是古代盛冰的容器。那时的《周礼·天官·凌人》就有记载道:“祭祀共(供)冰鉴。”从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可是那时候的冰并不是一年之中时时都存在的物品,因而在炎热的夏季里,冰可谓是弥足珍贵的物品。
古时候是封建皇朝,因而天气再热,也不能热了天子。因此宫殿里为了能让天子在夏季有避暑良器,并制作了一种‘机器’。而这一机器便是冰鉴,其就是一件双层的器皿,而且鉴内有一缶。在夏季的时候,人们在鉴缶之间装上冰块,而缶内就装上酒,这样就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具体器物就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青铜尊盘,该器具被称为当时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在尊与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隙,不仅夏天可以放入冰块,而且冬天还可以储存温水,然后再在尊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四、总结
古时没有空调,暑季的酷热必然会让人感到异常的难受,然而古代的人却有着惊人的智慧,他们通过不断地对世界进行探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降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