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饮食疗法,你了解多少

饮食疗法,源运流长,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所谓食疗,就是通过食物、中药、调料的巧妙搭配,对疾病进行预防、治疗和调理的一种方法。由于此法易为人接受,既味美适口,又无副作用,故历数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祛病强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医食同源,食药同用。早在西周时代,在医学分工中就出现了“食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营养医师。《周礼·天官篇》中还把食医列为四医(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首。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已将姜、桂之类的调味品作为发汗解表的药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医学方书中,详细记载了药粥治病的方法。具有丰富食疗经验的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米药同用的方剂。汉《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上品所列药物中多为食物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下金要方·食治篇》中,对于米谷、蔬菜、果食、鸟兽四个门类的食疗作用分别写有专述,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食疗体系,并提出了“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的治疗原则。其后,孟诜的《补养方》、《食疗本草》,以及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等医书中,都从不同侧面充实和丰富了食疗内容。再往后,元代吴瑞生编著的《日用本草》及宫廷御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分别对食疗与食补做了补充和阐述。尤其是后者,在普通食物中添加药物方面更有所发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食疗药物不下数百种,仅药粥和瓜果两类就有62方和种之多。从清朝至今,食疗良方和食疗专著不断涌现,许多名医不仅著书立说,各有所见,且在临床广泛运用,有的在治疗痼疾方面独树一帜。古往今来,食疗法不断得以发展和创新,在我国医疗保健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但是,吃什么和怎样吃却大有学问。既不偏食,又不过量,“五味调和”,方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否则将会酿疾患病。而食疗的根本作用正是在于调节体内的营养平衡和阴阳盛衰。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味中药,既能药用又能食用的就占一半以上。因为每一种食物除去自身的营养价值外,都具有和药物一样的化学成分及各自的治疗功能。比如人们称黄豆是“绿色的乳牛”,韭菜叫“起阳草”,大蒜为“天然的青霉素”,胡萝卜名“小人参”等等。《内经》论及饮食疗法的作用时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孙思邈也说过:“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换言之,就是食疗和药疗功效不同,各有侧重,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以天然动、植物食品治病医患的食疗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7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